端午安康,六时吉祥。
谨以此文,当作今年暑假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开拍,而充满希望和向往。努力!加油!
祝愿诸事大吉,顺意圆满!
缘起
侄子说:“给一个sb装上一个定位仪,这样子导航到了这个地方就会说,bibi有傻逼,有傻逼……”
这是今年春节,大年初一我与侄子和外甥们上街赶集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彼时他们问那一处土红建筑,我告诉他们是我和他们的父母曾经读过书的中学。大外甥就说他妈妈每次开车到了那边,导航就会说“附近有学校”。于是,侄子做出上面的一番表态——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他一定是经常受到傻逼行为的困扰,因此厌烦至极。
今年春节,从除夕到初一,和孩子们一起过大年。侄子侄女和外甥们快乐荡漾,隔着屏幕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于是就有了这段八分钟短片。
https://v.qq.com/x/page/x3252r20hn6.html
也许是自家的孩子,无论怎么看都会觉得可爱非凡。特别是在他们更小时候,每一个曾经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人带来惊奇和欣喜。大约,每个孩子,都是如此。
然而,年岁渐长……
在人海漂浮的疲倦与困惑,随着自身的阅历沉淀,我们反而失去了当初制造简单欢乐的能力。于是不得不问我们的成长,历尽千帆,到头来反倒不如一个孩子般可亲可爱,甚至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自己当初所讨厌的模样。有孩子的人更甚,甚至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属于孩子的快乐权利,逼迫他们逐渐向自己靠拢——何以如此?
活着
我们的这个生命,千辛万苦地活着,到头来难免一死。那么,人为什么活着?
这是一个大问题,不可能只凭几句鸡汤雄文就能够立竿见影般马上解决掉的。一般人即使经过深思熟虑给出所谓的答案,只不过属于“师心自用”(就是自己给自己立一个参考标准,然后自己觉得对)。可是,不彻底真正解决掉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倘若还要说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等等,那就更荒唐可笑了。
一个连根子在哪都搞不清楚的人,还敢大言不惭地宣称会如何如何?也因为搞不清状况,故而尽管很努力地艰辛付出,结果却不尽人意,往往还适得其反。
想要搞清楚为什么活着,就得搞清楚自己这个生命是个什么东西,与社会上的各种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和这个世界合理相处……这其中的任何一件拎出来,都会令人头痛欲裂。而且特别提醒的是,不要以为这些属于哲学问题,更不要像个愚蠢的哲学家一样,说几句像模像样的话,然后将之当成了真理。
原子弹能够爆炸,卫星可以上天,这些你我都不懂,但是有人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不知道答案,就以为“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答案”。只是那个答案,需要学习和体验之后,才能够明白。
充分明白了那个,就叫作“识心达本”。
也有人提出,不了解这些又能怎样?毕竟人世间的大多数都是“莫名其妙地活着,然后稀里糊涂地死去”。如果能够解决掉自己的烦闷与忧、悲、苦恼……就可以不用学了。反过来说,了解了那些道理之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自己的烦闷与忧、悲、苦恼。
聪明
只是泛泛而谈的大道理,似乎很空洞且无趣。在此,不惜得罪小外甥,我打算用他作为范例,以身“试法”。
小外甥天赋异禀,十分聪明。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懂得吃饭优先、回家先完成作业才出去玩;现在上了小学,更会安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今年还在体育竞技方面表现优越……虽说年龄尚小,但在领会别人意思方面,很有一套。不止于此,他最令我惊奇的是,说话方式忒高明。
这属于天分,学不来的。(更不可能是遗传或者教导,因为他的父母乃至整个家族,似乎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小外甥这张照片是在五年前的暑假
聪明伶俐已经是常人最渴求的福报,然而这样一定就会很好吗?也不见得,凡事都有两面性,一个人的优点通常也是他最为致命的缺陷——如果没有智慧觉悟来运用那份聪明才智的话。
“明察渊鱼者不祥”并非一句寓言或者诅咒,而是在背后蕴含着十分深刻的道理。聪明伶俐的小外甥成长过程中的磨难,就对这句话做出了诠释。印象里,他第一次比较严重的创伤是拿烂衣架戳伤了口腔,导致现在说话还都有点口齿不清;第二次摔断了胳膊,那时他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就这次,眼帘上的伤痕显示着那属于一个非常危险的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聪明伶俐,凡事必然都会快人一步,这就导致他人的愤恨不满——举个比较恶毒的例子:几个人一起游戏,能够善于洞察先机或者略施雕虫小技,便容易胜出。赢家得意,败者沮丧亦心怀不甘,伺机报复。
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就是你和人家相处,处处都在占便宜。虽然人家当时发现不了,可总有醒悟的时刻……等到下次相聚,就会提防,甚至逮到机会“动起杀心”(也许就是一刹那的一个念头,恶作剧式的玩笑),看起来属于意外……
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意外?若非熟人之间的蓄谋已久,便是改头换面之后的旧债新酬罢了。
由此,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就好比那天从街上往回走,大外甥的袋子烂了,东西不好拿。我让他借用小外甥的装着,代价是拎袋子。过了一会,发现大外甥自己夹着那个烂袋子,我追问原因,还真是小外甥不让他装在自己的袋子里……讲道理,还是没有用。
昨天下午,他们兄弟俩还在院子里问侄子“一个人是他妹妹年龄的两倍,妹妹今年两岁。当他一百岁的时候,她妹妹多少岁?”侄子为这个问题,思谋很久,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98岁。
如果从人性化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陪伴我们最长久的人,其实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假如每个人都能够活一百岁的话,虽然是父母给予的生命,可父母与我们年岁相差往往在二十岁以上/儿女亦然,而兄弟姐妹们相隔只不过三五岁左右而已(只指普遍情况,并不考虑夭折或者横死等等)。血浓于水,兄弟姐妹之间的渊源情感,缘份至深,若非具有慧眼,怎能明了这些十分简浅的道理。
他们兄弟俩的感情很好,小外甥也不是一个完全不体恤哥哥的人,只是在那个时刻,他就是想要任性、觉得好玩,性格使然,仅此而已。
所以不要简单的以为聪明伶俐一定就会很好,因为还有个最朴素的常识:每个人都喜欢忠厚老实的人。
社会是个大家庭,作为一个时刻被提防着的人,能够获得多少有效机会?道理很简单,只要看得懂。
至于何时能够真的懂,那就要看造化了。
愿望
我真的希望自己下半生能够开展有关少年儿童的文化和才艺拓展,为此也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我们之所以没有铺展开来的原因,在于我认为还缺少另一个合伙人。【我们两个人不能立马动手的缘由,资金固然是一个主要因素。另外的原因,是这件事关系重大,且路途遥远——任何事情都会在所难免地遭遇挫折,要是一人中途乏力,另外一人就难以应付了。三个人合伙,彼此鼓励助威,相对稳固一些。恐怕有失初心,扛不起这份重担,故而先按住不动。】
这些年,校外培训热火朝天,以至于惊动了D中..央都动手准备重..拳“打//击”。教//育部//门整天喊着要减负,可孩子们的负担依然超级重;难道连家长都不爱惜自己的孩子,拼了命地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如果明目繁杂的各种校外培训算是火坑的话)?
先别说是否苦了孩子,家长们花了大把的钱,耗着精力再搭上时间……难道大家都是傻子吗?的确,很多家长都在把努力的过程当成了最终的结果。结果,挺失望——可只能如此,原因何在?
这里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属于核心启动力,即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和技能无穷无尽,而人的生命短暂且精力有限,因此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已经明知没用,干嘛还要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它?
作为一个孩子,显然无法判断,他们也不能自主这个;这件事做主的是家长,那么家长最应该清楚的首要问题就是接受“教育的意义”。
现今,学校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做老师?大家心知肚明,就是由于指望不上孩子能够在学校学到什么东西,才不顾一切地付出代价把孩子送往校外培训机构的。
如果这种教//育组///织结..构不从根本上改变的话,校外培训只会越来越兴盛,毕竟有如此庞大的市场放在那儿呢。就算以各种名堂和方式狙击,仍会改头换面地存在,因为需求决定市场。
知道少儿培训很赚钱,但我们想做的不是市场上的那种。准确地来讲,我们的初衷是发掘或拓展一个人的核心驱动力,重点在于启发人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赚钱。【能够赚钱的方式和门路很多,但是“断人慧命”的这种钱断然是不敢拿的。想想看,那些为了混口饭吃,将“连自己都不会相信的东西”灌输给别人家的孩子,将来是个什么东西?】
认真地想要将一个人“扶植起来”,责任重大,而且还要走一条很长的路……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生存问题”。
故而,另外一位合伙人要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能够支撑起那个漫长而艰难的起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毕竟从发觉到引导以及调教,所付出的代价(最主要指时间成本)——也许还要支付试错成本,过程一定非常艰辛。
我们试图纠正“偃苗助长”这种低级错误的发生……所以,找到另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就要全凭“造化”了。
那么在“遥遥无期”的漫长等待期间,我们该做些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保持热忱永固与希望不息呢?
电影
除了神圣的严谨课堂,电影貌似也能起到启蒙与教育的功效。
这个暑假,我将竭尽所能地尝试拍摄一部与少年儿童相关的电影。由于资源有限,所启用的演员全部为素人,因此剧本在搭建好主体以后,留有较大回旋空间选择:倘若孩子们的表现很棒,就给他们戏份加码;如果孩子难以调度,或者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为大人加戏……就算是目前的剧本不做任何改动,从分镜头结果来看,也足够完整成型。
这是一部属于乡村题材的轻喜剧,运用关中方言,适合全家人观看的合家欢剧场电影。
低成本能否制作出高水准的电影作品,关键取决于剧本的优劣程度。其实,任何一部电影的成败,均起始于剧本的好坏。几十年前,技术和设备相当落后的年代,也有在今天来看依然极富趣味的好电影,被奉为经典的原因就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华具有高超的艺术性。
剧本如此重要,我当然不会随意吐露其中的任何环节。包括演员,也只有到了片场,才能够知晓自己所要演绎的角色内容。在此之前,您只需要知晓我前半生的梦想是写长篇小说,而拍电影的目标是梦想完成之后的事儿。
今年春节孩子们的灿烂笑容
惟愿将来,这部电影能够让人们看到普通人也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特别是参与演出的孩子们,不光有了非同寻常的生命历程,或许还有其他机会乃至无限可能……
原本,也就是去年,写了一部沉重厚实具有历史感的“大戏”,而完成它需要的门槛太高,只好暂且搁置。或许不应该将热闹的喜剧片定义为缺乏“历史厚重感”类型,电影属于多元化艺术产品,高度富有娱乐化和美妙感,也是甚为希有的精神食粮。
理想远大,而现实骨干,对我来说这部戏只要能够拿到龙标,顺利进入院线,就算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还要声明一点:不能让投资人亏钱,是我个人的处事原则。)
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的首部电影!转发或者关注这部戏的任何内容,都会对我升起勇猛的信心和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