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倘若有投票权,今年的这一票,我一定会投给《绿皮书》。
1962年纽约市的夜晚,歌舞升平。因为夜总会装修两月,为下礼拜房租发愁的托尼,不仅当掉了手表,还要吃二十六个汉堡挣钱……尽管如此,他也不会因为薪资丰厚,而肯给老板做擦皮鞋的“男佣”,他是来应聘司机的。
老板谢利住在卡耐基音乐厅,是博士,不是医生。钢琴演奏方面的博士,而且还是个拥有心理学、音乐学、礼拜仪式艺术的三料博士——但是,他是个黑人。在那个年代,“需要”一本《绿皮书》作为旅行指南(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
尽管谢利博士是个真正的音乐大师,哪怕他过去十四个月里在白宫演出了两次,哪怕能够在被拘捕后一个电话打给总统肯尼迪,哪怕是第一个受邀在白人机构里演出的“黑人”——因此,他不能在那个餐厅用餐,即使他的乐队和观众们也在现场;也不能在一些旅店里住宿,甚至连试衣服的资格都没有……《绿皮书》就标识了这个,而不是什么“没有纷扰的假期”。
“如果让我去外面的小茅房,我会尿在卧室的地板上”……谢利博士完全可以拿着三倍的钱在派克大街上受人追捧,但是他要来南方巡演。为什么?
或许,可以理解为挑战种族歧视,间接推动了人人平等,甚至令到《绿皮书》的功能在一年之后取消【编者按:1964年美国《民权法案》颁布,敲响了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此后《绿皮书》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在成群黑人面前,有一个白人司机就能体现出自己的“优雅与高贵”。
还是“我独自忍受轻视,因为我不被自己人接受”?
我是谁,我知道的清清楚楚!
天呐!真的不能再剧透了。
不过,看了这部电影,我终于明白了那句,“不要问这个国家能够为你做些什么”?
原话应该是出自肯尼迪总统,而真正的下一句是“问你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是的,你究竟为自己做过什么?
如果每个人,自己生活得足够好,这个社会自然就会变好,而不是高喊什么解放全人类的人……就好像托尼并不理解黑人谢利博士“为什么来这里”,因为所谓的上流社会只有道貌岸然,而冠冕堂皇的往往只是借口。
或者,正如古人所言:仗义多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利普,托尼,瓦伦拉纳,称呼哪个名字,是要看在什么情形?如果能够卸下有色眼镜,看见的世界,其实更美好。
原本,人生可以活得很精彩。譬如:
“人们爱你现在的音乐,任何人都能够弹贝多芬或者什么邦的……但你的音乐,只有你能做。”对于谢利来说,那正是他的骄傲。
谢利还帮助托尼写信,那些感人肺腑的情书,直到后来“掌握技巧”——从司机成为助理,再到彼此理解的人,他们相伴着,走了很长的路。
圣诞节的夜晚,谢利成了托尼的“司机”,也成为他们家真正的客人,而不是像之前:黑人工人在家里换地板,需要一大家人过来陪伴,甚至连他们喝过的水杯子也丢进垃圾桶……
好吧,真的不能再剧透,就此打住。
推选此片为奥斯卡最佳,并非因为饰演小混混托尼的,就是之前演美国队长的明星演员——黑白配,公路片……烂大街的题材,没有高科技不炫技(但是有高超的编剧技巧),不算高成本,却能令人丝丝入扣,进而意味悠长,真的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