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灰||暗夜里人性闪耀的光辉
2019-02-17 10:45:06
  • 0
  • 0
  • 0
  • 0


题记: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体被禁锢,灵魂是否依然高贵?

上世纪,从30至50年代,数百万无辜的人被斯大林和苏维埃政权流放到西伯利亚。二十多年间的死亡和恐怖,也只有在幸存者的记述中,才能得到并不完全的呈现。

影片《雪中灰》,根据立陶宛裔美国女作家Ruta Sepetys的畅销书Between Shades of Gray改编拍摄。讲述了一个惨遭铁幕政权统治下的家庭如何被拆散,紧随其后的死亡,以及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特赦”幸存者故事。

故事背景虽然设置在集权恐怖的集中营里,但画面并不灰暗。有笔端描绘的艺术天赋,有回忆中阳光明媚,还有爱情和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升华”——因此,就有人评说“无比深重的一段苦难史,被拍得这么轻这么浅,令人失望……”

当我们在看别人的苦难史时,我们在“观赏”什么?

运输火车上死亡的婴儿,顺手就被丢弃到车厢里的烂洞,让他消失在铁轨之间,而哭泣的母亲还要在寻找的背影时被处决;流放北极途中死在船舱里的老人,就会被抬出葬身大海……肉体已然被折磨禁锢,而灵魂呢?

女主人公丽娜的母亲精通俄语,集中营的当权者为她提供了一个既不用下地干活,还能填饱肚子,而且温暖轻松的翻译工作——面对强权说NO,不仅需要绝大的勇气,还必须承担后果。作为报复,她被告知丈夫在一家人被抓走的时候就已经被枪杀,还要和两个孩子一起被迁徙到寒冷的北极,即将冻死在那里。

北极的冬天,意味着死亡。

人死了,但高贵的灵魂还在散发光芒。

丽娜在母亲弥留之际,拆开了那封原本期待和父亲一起展读的艺术学院录取通知书,然后看着母亲在欣慰中死去,就在刚刚她才被母亲告知父亲早已死亡的现实。

艺术可以照亮现实,但“生活不是艺术,它会经常变动。”

《雪中灰》的女主人公丽娜·维尔卡斯,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在十五六岁的少女时代应该享受夏日阳光、海滩和甜美的爱情,然而却遭遇了那个特别罪恶的时期,只能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刨土豆,邂逅一个处境相同心存良善的好小伙——最终,还是依赖自己的绘画天赋及倔强坚持,令自己和弟弟得到赦免,奇迹般活了下来。

签署赦免令的军官,被他的上级称作“英俊的年轻人,天真的脸庞,就像天使”的科伦斯基,自我介绍时叫作尼古拉,那个“有一只眼是乌克兰血统”并且爱上了女主母亲的青年却上吊自杀了……他的人性,在死亡时得到释放。

“看多纳粹题材,突然转到苏维埃专制下(有什么区别)死亡对剥夺自由的人和剥夺别人自由的人,都是解脱。”

而我,只是觉得影片《雪中灰》拍摄得很克制,因为心留善意,人性尚存。那个堪比纳粹2.0版的前苏联集权恐怖现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相信有许多幸存者能够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逝者以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反思,泯灭人性的罪恶,究竟有多恐怖……毕竟,历史还有可能会重演。

无论是被流放的西伯利亚,还是被投放在纳粹集中营,距离我们都太过于遥远。他们的悲惨世界自有他们的人去纪念,而我们有过什么样的过去?

夹、边、沟,算不算?以前,还看过王兵导演的同名主题电影,也记得里面有人性丑恶和残虐凄凉的内容,看得我恶心得都快要吐了,但亲历者的观后感却觉得较肤浅(因为影片描述的苦难远不及现实的十分之一噩恶)……好像是著名导演陈凯歌就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及自己有时候还会在寂静的夜晚回想起当年在云南下乡插队时,那个从空寂的夜里由不远处传来锁链女人被强奸时尖锐凄厉的哭泣咒骂——当人的良知泯灭兽性被唤醒时,这个世界就处在地狱的临界点,你们想要观赏的苦难,便随处可见。

或许,诸如《雪中灰》,《夹、边、沟》《美丽新世界》,《辛德勒名单》等等电影,并不像某些人所评论的那么完全(或者完美),但是至少揭露了部分真相,不至于让光辉的人性在暗夜里被泯灭成灰。尽管也会有人说,那些罪恶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这样子重新刻画丑陋的疤痕,会有什么用呢?

我个人认为,每一种批判都有意义,因为人性善恶两面永存。如果不警惕罪恶,等到险恶用心的人煽颠起邪风,善良被吞噬,人们就会再次遭遇万恶的悲惨世界。

后记,蓦然想起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而我却分享了这么一部悲催的电影——为了合乎时宜,链接一个浪漫欢喜的影评《是你替我爱上她》。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浏览。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