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按:佛法东进传至震旦,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得益于佛法而成就的人很多,但是中华本土所说能够称之为“经”的惟有六祖惠能一人。也就是说,千百年来我们自产的佛经只有《六祖坛经》。
都说佛法无边,能够度人脱离苦海,可是如何才能成就?怎么算是入门?像我这种皈依了十多年,依然属于门外汉的俗家弟子来说,看经书,读佛学,最终能知道个什么……
我想分享六祖惠能和神秀大师的故事,愿能令人深省其味!
一辈子的门外汉
周武时期,会不会也归算在大唐盛世之中,那是历史学家们需要严格区分的事情。我所知道的,那时佛门正将发扬光大,首屈一指的自然当属“南能北秀”。
南方的惠能和北方的神秀,都出自五祖弘忍门下——关于他们的故事,只能从两首流传了千年的偈子开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缘于神秀上座写在步廊壁间的这首偈子,才有了不识字的惠能请人代笔书写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止近些年,其实一直都有人为神秀抱不平:书写这首偈子时的神秀,已经在五祖身边参学多年,况且还是寺院里的教授师;而惠能只不过是刚来寺院八个月、大字不识一直在槽厂破柴杵米的伙夫帮手而已。即便是惠能后来弘法多年,也从未越过岭南;而神秀随后却被尊为 “两京(长安、洛阳)法主,三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国师”……更有好事者,称神秀法系为北宗禅?
有意思的是,俗世间人们所倚重的名望权势、乃至荣华富贵在真心求学问道者的眼里,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大家学佛只求解脱,言说讨论全是知见道行深浅。
那么这两首偈子,究竟如何?
且看他俩的师父五祖弘忍,怎么点评:“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五祖说神秀也只是个门外汉,连“菩提”在哪都没看见,又如何拂掉明镜上的尘埃呢?【特别提醒:在佛教弘化鼎盛时期,作为东山寺上千僧众的教授师神秀,如此努力卓越地修行,竟然还属于门外汉。】
毕竟,这是关乎生死、教化苍生的大事。要知道,五祖让大家做偈子的初衷:“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点拨了神秀,命他再做偈子。过了好几天,神秀都没动静,惠能就出来起声了。大家见到惠能呼应的偈子,第一反应“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众人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正确的,却被五祖忽悠过去。人不但会骗人,也会害人,那些迷信权威的人,势必也将会是争权夺利的人(反之,信念坚定能辨是非的人就不会被忽悠)。故而五祖在次日午夜时分,于房内“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惠能讲说《金刚经》。【小根器盛不下洪福水,让能力不够的人来承当事务会害人害己,这不属于智者的所作所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到此才言下大悟。得了衣钵,听从师嘱,一路南下……
五祖为何诓骗众人呢?人们通常对于学佛修道有一种误解,总是以为出家之后,披上袈裟就可以六根清净——然而,这只不过是立志修行的开始,还属于普通(修行)人,所以也会犯错,要不然就不必修行了。
人心究竟有多险恶?
二祖神光就是最好的明证:慧可从达摩祖师处安心之后,就成二祖神光大师(开个玩笑哈!神光是慧可大师的号,这样看起来会有光明照耀的感觉哈);等慧可大师付法三祖僧璨之后,就在邺都城里出入酒肆屠门、青楼或厮役街谈地“调心”,长达三十四年,后来遭受谗言诋毁,被当众斩首(也有说迫害致死)。六祖后来得了衣钵,照样被人一路追杀,在深山老林里的猎户队伍中归隐十年才出来弘法……
再有,岁数比五祖还大,名冠京城也脚踏实地“时时勤拂拭”的神秀(还曾多次向女皇武则天推举六祖),连自己也承认“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这不是谦虚,只能说神秀有自知之明,就事论事,胸怀宽广,很有修为。至于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成就,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造化不是侥幸……
造化,其实是努力的结果。
凡夫俗子通常以为幸运或者不幸,属于偶然亦或天意,从不反省根由。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必然,没有意外。
暂且不提神秀,话说六祖在曹溪有个十三岁的弟子神会,聪颖多智。有一天,六祖问大家:“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抢答:“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尔后六祖说他只是个“知解宗徒”——也就是这个神会,在六祖圆寂之后,北上两京,大力弘扬六祖的教法,他就是盛名久远的荷泽禅师。【知解宗徒,也许会比乾慧狂禅好一点,大约能够见性解说,应该是缺乏定力的缘故,只可以顺流安然而无法逆流生死。】
有一点,绝对不能忽视:人个体本身就有聪明上智与蠢笨下愚的差别。悲哀的是,身为佛弟子,眼高手低、资质平平的我们却总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属上上智(人世间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此)。
过了千年,本想着借助诸多成就者的方便,参照起来更容易入门,哪曾料门户之见依然根深蒂固,于初学之际反倒不知如何是好。像是执着了南能北秀,頓渐纷扰,其实并没有理解“顿悟、渐修”的道理。
面对神秀派遣前来请法的弟子志成,六祖惠能的定论是:“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五祖弘忍当初令弟子们诵持神秀的偈子:“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也就是说,学佛修道根基浅薄蠢笨一点不要紧,“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先保住人身,不要堕落下三途——要我说,从始至终大约会有五个阶段:保住人身是基础,也就是人乘;天人乘(普通人的理解就是神仙);小乘(声闻、缘觉);菩萨乘——然后才是正等正觉的佛乘。
换句话说,连人都做不好,还想要学佛修道?如同爬楼梯,不经过第一层,怎么能到三楼?没有基础的建筑,难道不是空中楼阁?
问题在于:六祖惠能怎么不用一步步来,就能够言下大悟?这个问题很好,因为我们貌似比六祖强,至少会识字,《金刚经》就在那,看过多少遍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没开悟?
我们是被自作聪明给耽“误”了!
修道成佛,需要三大阿曾祇的时间,一辈子与其中简直就是刹那间的事。生生世世地累计,才能最后成就。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人与人之间有上智下愚差别的原因:人家上辈子比我更努力,所以我没有人家聪明。
修行之路有多难,就说六祖:
六祖的父亲是从河南范阳被排挤遭贬到广东新州(今云浮地区),还早逝。六祖后来跟着母亲迁移到南海,砍柴为生。有一天送柴到客栈时听见客人诵《金刚经》,经人指点才赶往东山寺找五祖。安顿老母食宿也是客人赠送了十两银子(所以说真心学佛问道的人,根本就不必计较生活,一定会有人天供养),这个时候的六祖已经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
应对神秀大师的偈子时,六祖还是个“担板汉”(能够见空,还看不到有。真空妙有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修为),并没有完全开悟,故而需要五祖“印心”点拨。传说后来有个悟道了的祖师,就曾作了一首诗笑六祖:
六祖当年不丈夫,请人书壁亦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真羡慕那些开悟的人,安心的人,解脱的人,了生脱死,烦恼永断反正成就了的人,插科打诨,人家怎么说都行!我们这些半路上摸索的,两眼墨黑,被人骂了头上安头也不敢应声,事事只能想要制心一处……呵呵!
这条路如此艰难,倘若一直都不修行——那就无法自主,只能接受被欲望驱使的生活,烦恼不断,永无止境。【倘若生命只是个偶然,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过去了,担忧个什么;可怕的是生命永恒,才是真正的悲哀,因为这意味着前路漫漫,无穷无尽的苦楚必须承受……】
迷路人,何时醒悟?
五祖弘忍对开悟了的六祖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先别说远见佛陀的门楣,我们这些连神秀大师脚后跟都望不到的后来人,只好姑且“相信”有法可依,有道可行。
信,为道源功德母!
不过也不必妄自菲薄,毕竟祖师爷们还说过“不轻未学”!我们只是乏人指点,说不定自己还是入胎迷了的罗汉应世,也许是三大阿曾祇劫修行途中的最后一身……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
求学问道,究竟有没有捷径可走?或者说,有没有最好的修习方法?这些都是妄想,但是有一个办法脚踏实地地修行——慈氏阿逸多弥勒菩萨很慈悲,参照他归结的反面现象,谨慎行事就好:
一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
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颠倒说修定方便。
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
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闇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
五虽有智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
六多分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
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
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
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惟过失。
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
二十虽无此失然先不修行毗钵舍那品故。
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如是二十种法。(修行人的二十种过失,出自《瑜伽师地论》)